致力于新型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推广的奋进者
------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何晓琼教授
何晓琼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新型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在轨道交 通供电系统中的应用等研究。研究内容涵盖贯通式牵引供电系统、铁路供配电系统智 能化建设以及电力电子变压致力于新型轨道交通器及其应用等,特别在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分析与设 计、高压大功率变换器主电路及控制系统设计与可编程逻辑器应用等方面有较丰富的 理论基础和实验及工程经验。候选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9 项,主研项目 20 余项,所取得的成果和主要贡献如下:
一、提出了我国乃至全球首套以电力电子设备为核心装备的贯通式牵引供电系 统。该系统可彻底取消电分相,实现跨区供电,单所退出全线仍可安全稳定运行,且 变电所容量可相互支援,可接入新能源发电系统,可实现再生制动能量有效利用,极 大地节能减排。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该系统是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未来发展 之必然。
二、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1 项,建立了无输出变压器的贯通式 牵引供电系统。提出了基于多电平变换器的贯通式牵引变电所结构,研究了贯通式牵 引变电所多电平变换器的控制、调制策略,研究了贯通式牵引供电系统环流抑制策略 和综合潮流控制技术,抑制了系统环流,减小了系统损耗。候选人构建了贯通式牵引 供电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的体系架构,为进一步工程化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验经 验。
三、主持开展第 2 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针对贯通式牵引供电全系统 提出了快速故障诊断方法和自愈重构策略。实现对贯通式牵引供电系统中变电所器 件、桥臂、模块不同故障的精准定位与自愈重构,可极大提高系统设备利用率;研究 系统中单个变电所故障退出运行时,其他变电所间实时联合运行控制技术,可进一步 提升系统稳定性和鲁棒性,对于进一步提升贯通式牵引供电系统供电能力,保障铁路 稳定、安全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四、主持完成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带超级补偿器的贯通式牵引供电 系统主变电所动态稳定运行策略研究”。在带三相-单相变换器级联的贯通式牵引供电 系统的基础上,本项目提出一种带超级补偿器的贯通式牵引供电系统,同时对不平衡— 5 — 无功、不平衡谐波和负序实现精确补偿,保障贯通式牵引供电系统稳定高效运行,为 贯通式牵引供电系统的工程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候选人围绕新一代牵引供配电系统开展研究,潜心十余年完成了理论与实验研 究,并全力推进其工程应用,致力于推动铁路实现安全、节能、绿色、智能的自主知 识产权的新一代供配电系统。候选人相关研究既满足了全球能源互联互通,新能源快 速发展对轨道交通提出的新要求,也响应了“一带一路”倡议、“高铁走出去”和“交通 强国”战略的号召。发表 SCI/EI 检索论文 70 余篇,授权/受理发明专利 50 余项,5 次 获得国内外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2019 年获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 1 项; 2020 年获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一等奖 1 项;2021 年获四川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1 项。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何老师一直不忘初心,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从教 20 多年,始终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已指导博士研究生 4 名,硕士研究生 52 名。获批省 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一门,主持省级教改项目 1 项,主研省部级教改项目 3 项, 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 3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 2 项。研究提出“意识培养 —知识储备—实践体验”的三步走双创教育培养模式,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科创竞赛, 指导 300 余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 59 项,三次获得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 大赛国家银奖,被评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被全 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评为指导教师优秀事迹。曾获四川省教工委优秀共产党 员、四川省教育厅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对标争优“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等荣 誉。
何晓琼教授始终奋斗在科研教学一线,潜心研究新一代铁路供配电系统, 致力于推进铁路供配电系统变革,坚持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兼具铁路科研技术和创新 创业意识的新一代接班人。